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系统构建大学生劳动素养培育体系,推动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同频共振,乱交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把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创造性劳动的价值观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锻造学生坚韧担当的劳动品格。
9月17日,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党支部、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师生党员赴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农训基地联合开展劳动实践主题党日。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师李慧、刘雪颖带队并参与本次活动。
农耕实践
同学们先进行了农耕实践——挖红薯和花生。工作人员手持镰刀和耙子,为大家详细演示了如何握持、发力以及注意事项,特别强调了安全操作规范。随后各小组根据分工迅速进入状态:男生手持镰刀,女生手持耙子,组员们交替进行割秧与耙秧,田埂间很快堆起整齐的秧垛。秋阳下,同学们额间沁出细汗,却丝毫不减劳作热情,镰刀、耙子起落间尽是蓬勃朝气。随后,女生们主动承担起开辟任务,用铁锹巧妙破除起垄的土层。当第一串完整饱满的红薯破土而出时,整个田地爆发出欢呼声,大家都跃跃欲试,纷纷比拼起谁收获的果实更丰硕。
随后,同学们来到花生地,在听完工作人员讲解要领后,几位男生一马当先,迅速将地面上繁茂的花生植株清理干净,那些藏在土里的花生,便在略显松散的土壤中隐隐露出了踪迹。起初,在挖掘花生的过程中,大家由于缺乏经验,技术动作不够娴熟。有的同学用力过猛,一锄头下去,花生就被拦腰斩断,有的同学则挖得太浅,花生还紧紧嵌在土里。随着一次次地尝试,大家不断摸索技巧,逐渐积累了经验,饱满的花生果如风铃般簌簌落入袋中。
通过此次农耕实践,同学们看着满筐的劳动成果,真切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深刻含义。这场融合汗水与智慧的农务课,让劳动教育的理论在泥土芬芳中变得鲜活而深刻。
炊事实践
临近中午,同学们带着田地的馈赠,分小组开始准备午餐。此前,负责采购食材的同学们已前期汇总收集好各组菜单食材,提前前往超市,精准把控用量,分配预算,为大家挑选采购好此次炊事实践所需的食材调料,圆满完成“物资调配”任务。
经过上午的农耕体验,小组成员们间也更加默契地分工配合,刷锅、烧水、洗菜、切菜……一切井然有序。大家都乐在其中,切菜声、翻炒声、欢笑声此起彼伏,共谱一曲。随着饭菜出锅的香气飘出,大家便端着碗盘穿梭于各组之间,交换品尝劳动成果,三五成群地点评每小组饭菜的卖相与口味,每一口都嚼得出创新的智慧和协作的甘甜。一餐一饭升腾的烟火气,恰是耕耘后对平凡生活最深的抚慰与充盈。
参观兰花园
随着烹饪环节进入尾声,同学们跟随老师来到了兰花园。一进入温室,植物沁人心脾的味道扑面而来,种类繁多的兰花在温润的环境中静谧绽放。沿着原木与石子铺就的曲径,大家在专业老师的带领下缓步参观,聆听兰花培育的故事,感受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参观结束后同学们在园中点缀的小亭一起交流分享感受,为这次劳动实践增添了一抹清新而雅致的记忆。
劳动实践体验所带来的深刻启示,持续推动学生内在精神的成长与超越,激发其持续奋斗的动力与信念。未来,劳动与社会保障系师生党支部将紧紧围绕专业背景与社会需求,持续拓展劳动教育实践路径,创新推动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精神“三提升”,强化教育成效,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人的教育目标。
实践感想
带领学生劳动实践,最令我触动的是他们在田间的凝聚力与责任感。生疏的农具操作在协作中迅速熟练:有人主动接过重锄头,有人挖红薯遇阻便招呼众人商量。他们主动观察、合力破题,这份热忱正是劳动教育的初衷。实践让学生体会到“知识落地”的意义,也在他们心中厚植了责任意识。期待他们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成长。
——劳动与社会保障系教师 刘雪颖
此次实践,让我们真切体会到劳动的不易与丰收的喜悦。大家在挖红薯过程中分工有序,挖土、传递、装筐,每个环节都离不开紧密的配合和及时的沟通。弯腰劳作时的一句鼓励,疲惫时伸出的援手,都让田间充满了团队的温暖。这份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粮食,也深刻认识到,只有脚踏实地、团结协作,才能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2023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 苏竟成
在本次劳动实践中,我们小组承担了筹备及采购食材的任务。从采购开始,大家就分工协作、精打细算,挑选新鲜又实惠的食材。洗菜、切配、烹饪,每个环节都离不开默契配合,有人掌勺,有人调味,还有人主动收拾整理。灶台前热气腾腾,欢声笑语不断。一餐饭的背后,是集体智慧的凝聚和双手共同的创造。我们也更懂得了珍惜粮食、团结互助的意义,期待将来能继续以务实协作的精神,服务同学、奉献集体。
——2023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 赵洺萱